
5萬多名建設者耗時2年半,在層巒疊嶂間建成全長85.81公里的閩南水利奇跡。李林 攝
9月17日上午,由福建省委宣傳部指導、漳州市委宣傳部主辦、云霄縣委宣傳部承辦的“致敬向東渠工程建設者群體活動”在云霄縣舉行。省委宣傳部二級巡視員龔高健、省委宣傳部宣傳教育處(國防教育處)處長蘇生財,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張云峰出席活動。
活動向東渠建設親歷者代表敬獻鮮花 朱喬檉 攝
活動中,向東渠建設親歷者代表獲贈鮮花,原創歌曲《向東開渠人》、情景劇《萬眾一心筑長渠》相繼上演,通過沉浸式體驗與藝術表演,串聯起修渠歲月的集體記憶與新時代傳承。與會人員還參觀了向東渠事跡教育實踐基地、展示館,透過歷史照片、修渠工具與實景還原,重溫那段艱苦卓絕的建設史。
55年前的9月17日,向東渠破土動工。5萬多名建設者肩挑鋤挖,劈開24座山頭、盤繞100多道山梁、跨過15條溪流,歷經3次設計方案變更,耗時2年半建成全長85.81公里的引水工程,歷史性解決了云霄、東山兩縣用水問題。
建設中,大家自帶糧、工具、鋪蓋,無炸藥便用鐵釬鎬撬,無拖拉機便靠肩挑板車拉;更創新運用“雙鉸矩形夾合木拱架”“疊合板三角人字形木拱架”取代舊式“滿堂式木拱架”,節省大量木材資金,凌空架起一座座渡槽。1978年,“大型渡槽”獲“全國科學大會獎”,“拱式木拱架”獲“福建科學技術成果獎”。
東山縣也派出1萬余人參戰,涌現“父子爭上場、兄弟齊參戰、姑嫂同上陣、夫妻共遠征”的感人場景。
“回想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心情難以平復,云霄、東山兩縣建設者興建向東渠的艱辛歷程和感人事跡,深刻地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和為民情懷,建渠過程中孕育鑄就的向東渠先進事跡薪火相傳、歷久彌新。”向東渠建設親歷者代表謝鵬志在活動上發言。
78歲的林清樂全程參與建設,從勘探到通水,“1973年開閘慶典,我是第一個開閘的人,至今仍感到激動。”
活動現場 朱喬檉 攝
為傳承弘揚向東渠工程建設者的崇高精神,近年來,云霄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多次走訪親歷者、查閱檔案,創作了《萬眾一心筑長渠》《向東開渠人》等多部作品,用潮劇、歌曲、舞蹈、快板等形式講好故事。“我們要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上曾有人不顧一切,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云霄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主任何繼雄說。
情景劇《萬眾一心筑長渠》激情上演 李妙珠攝
“活動旨在從向東渠先進事跡中汲取’勇于擔當、團結協作、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凝聚起全縣人民團結協作的磅礴力量!”云霄縣委宣傳部宣傳科負責人張敏燕表示,云霄將持續以深化“向東渠”品牌提升行動為抓手,堅持樹好一面旗幟、建好一支隊伍、唱好一臺大戲,全方位講好“江南紅旗渠”的故事,全力推動縣域紅色文化品牌做大做優做強,讓當年建渠人用一錘一釬鑿出來的“生命之渠”,成為新時代滋養云霄人民的精神之渠、幸福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