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澈見底的溪流里,孩子盡情嬉戲;生態優美的湖里公園中,人們漫步賞景……云霄縣馬鋪鄉龍鏡村村民的幸福生活,是從“凈水革命”開始的。經過三年努力,通過實施生態“加減法”,整治環境“臟亂差”,曾經的窮鄉僻壤實現了“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留得住鄉愁”的美好愿景。
水凈
“以前大家不講衛生,垃圾隨處丟,生活污水亂排放,村子變得臟亂差。”云霄縣馬鋪鄉龍鏡村72歲的老黨員吳天德近日深有感觸地說,“污水還威脅著附近峰頭水庫水質安全,村民意見很大。”
峰頭水庫供應云霄縣的生活用水,一旦污染,全縣人民將面臨缺水困境。
龍鏡村“凈水革命”迫在眉睫。
于是,僅去年一年,龍鏡村就累計投入170萬元,共鋪設污水收集管網1258米,建立一座污水處理站。村民的生活污水通過污水收集管網引到人工濕地,經過微生物等反應,原來渾濁發臭的污水變得無色無味、清澈透明,可以用于農田灌溉。村里還修筑了明溝及生態溝,雨水排農田,實現“雨污分流”。
值得一提的是,污水處理站就建在湖里公園,并巧妙地融入公園設計,成為一景。其外形像別具特色的小花圃,絢麗多姿的美人蕉如熊熊烈火般沖出藩籬,走近端詳,成串的花蕊在蕉葉掩蓋下其實大有玄機。“這是全生態無動力生活污水凈化處理設施,既能減輕農村環境污染,又優化了農村居住環境。”龍鏡村黨支部書記羅志成說。
馬鋪鄉的污水治理在龍鏡村取得試點成功后,迅速在全鄉鋪開。2016年全鄉共建成14處污水凈化處理設施,2017年加建6座污水處理站,下半年將新建62個污水處理池。屆時,全鄉居住人口達100人以上的村莊污水收集實現全覆蓋,確保生活污水從此不再流入峰頭水庫。
村美
“凈水革命”帶動了“垃圾革命”全面打響。每天清晨,保潔員走街串巷,清掃村道,村民們也忙著打掃房前屋后,小型運輸車將垃圾運往垃圾收集站進行無害化處理。
“垃圾圍村的現象不存在了,村子變得整潔干凈,美麗鄉村不再是夢!”看著村莊的華麗蛻變,羅志成喜上眉梢。近年來,龍鏡村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項目12個,累計投資450萬元,涉及整治舊房裸房、生活垃圾、農村污水及基礎設施建設、村莊綠化美化等。
湖里公園是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之一,村民十分支持。“原本這個公園太小了,又年久失修,設施落后。聽到要修繕擴建湖里公園,我們都很開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人家還自愿將土地折價或無償捐獻給村里。”吳天德說。
龍鏡村修繕湖里公園累計投入100多萬元,并借用雕塑、景觀、墻面、標牌等載體宣揚傳統文化,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向上向善的社會新風尚,在扮靚村容村貌的同時,潤物無聲般將“講文明、樹新風”的理念根植在村民的心中。
“以前村民環保意識比較落后,對公共衛生總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現在環境變好了,村民的文明意識也在提升。”村民羅志強說。
“整容”后的湖里公園依村傍水、綠樹成陰、繁花似錦。每到夜幕降臨,公園里便熙熙攘攘,伴隨著或動感或柔美的旋律,大姑娘、小媳婦紛紛舞動起來,個個精神抖擻、笑容滿面。
業興
污水處理和環境整治齊“亮劍”后,青山環繞、碧水幽幽的龍鏡村變得如出水芙蓉般美麗。村民們紛紛返鄉,翻修舊房,置地創業。
羅志強就是“返村大軍”中的一分子。他聽朋友說起金竹柏很有賺頭,于是聘請專家對龍鏡村土壤氣候進行檢測分析,發現非常適合種植金竹柏,便大膽承租了100畝地,與朋友合作引種金竹柏。
3年后,他們精心培植的百畝金竹柏不但存活,還備受廣東、上海、廈門等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一畝金竹柏一年純收入就有1萬元以上。”羅志強說。
嘗到了甜頭后,羅志強又成立了富美峰頭花木合作社,村民紛紛加入,社員增長到56戶。合作社推行產供銷一條龍服務,多次與臺灣苗木同行開展技術對接,邀請專家開展技術指導。目前,合作社步入軌道,村民們信心勃發,繼續擴種金竹柏,還引種了臺灣鐵紅雞蛋花、羅漢松、美國香妃等名貴樹木。
登高遠眺,山上成片金竹柏隨風搖曳,應季的鐵紅雞蛋花爭奇斗艷,構就了一幅清新純美的田園風光畫卷,吸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
羅志強深受感觸,再一次看到了商機。他重新規劃了發展藍圖,利用百畝金竹柏發展農業休閑觀光旅游業,并得到了社員們的支持。
“將生態農業與旅游業結合,才是一條長遠之路。”羅志強說。
村里和他的想法不謀而合。通過招商,龍鏡村引入福建省金竹柏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發利用金竹柏基地,計劃總投資1億元,總面積3000畝,規劃建設金竹柏母木園區、樹葡萄采摘區、臺灣花旗木觀賞園區和水上蓮花休閑棧道垂釣區等區域,構建陸水兩條、游玩路線。
龍鏡不僅有綠水青山,還有“舌尖上”的優勢,由馬鋪淮山衍生出的淮山饅頭、淮山面、淮山餅等美食,受到眾多游客的喜愛。
“把農村變成旅游景點”“把農民變成旅游從業者”“把農產品打包成旅游產品”,這便是龍鏡走的“三變”之路。據不完全統計,今年該村月均接待游客3000人,同比增加50%。今年村民人均收入有望達到8000元,貧困戶有望全部脫貧。(黃如飛 王一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