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網訊(方一淳 江鎮森 文/圖)為補齊民生短板,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長期以來居住在深山、偏遠地方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云霄縣馬鋪鄉統籌規劃,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錯落有致”的原則,建起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新村。
今天,驕陽似火、熱氣襲人,馬鋪鄉客寮新村“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呈現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工人師傅正忙著綁扎鋼筋,準備進行二層樓板澆筑;進度較快的新房則已進入排布水電階段了。

“遇到暴雨天,房子就會漏雨,住在老房子心里總是有憂慮。”何清泉原先住在客寮村官鄉自然村,土坯的房子建在山坡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生產生活極為不便。今年,在政府引導和家人努力下,他終于可以搬遷到客寮新村集中安置區,住進磚混結構新房。“臺風暴雨的日子,鄉、村干部再也不用匆忙趕到我家,告知我轉移,他們也不容易吶。”說起這個變化,何清泉由衷地豎起大拇指,贊嘆“造福工程”這樣的好政策,讓今年已經60歲的他能住得放心、舒心。
據了解,客寮村將“客寮新村造福工程”列為參與全鄉“民生項目競賽”的重點項目,該項目主要安置馬鋪鄉客寮村及周邊幾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地災威脅戶、危舊房戶等。該項目一期計劃總投資2200萬元,規劃建設55間新房,可集中安置55戶,228人。客寮村安置點自今年正式開工建設以來,項目進展順利,預計部分住戶可在春節前入住。
1戶就是1個自然村,這是馬鋪鄉村莊分散最直觀的特寫。馬鋪鄉屬山區鄉鎮,28個行政村有237個自然村,許多村莊偏遠,遠離集鎮,農戶住房又過于分散,政府的教育、衛生、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務覆蓋和延伸難度較大,居住在這里的群眾普遍存在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生活生產條件差等問題。
為了補齊民生短板,從根本上改善和解決長期以來居住在深山、偏遠地方村民的生活生產條件,馬鋪鄉統籌規劃新村建設,堅持“宜聚則聚、宜散則散、錯落有致”的原則,杜絕大拆大建,不破壞田園風光,建起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宜居家園。同時,尊重村民意愿,根據搬遷群眾的經濟能力和生活出路安排,不斷創新搬遷模式,實現安置地點選擇多樣化——有的安置在鎮區周圍,有的安置在中心主村,住房式樣有每戶一宅的“公寓型”,又有群眾集資統一建設住宅,以及幾戶合作集中聯建的“拼村型”。
2016年以來,全鄉共謀建了峰頭、杉腳、客寮、馬鋪、湖洋、楊美、橋頭、泮坑、粗溪等9個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點,可滿足800戶群眾的建房需求。目前已完成了湖洋新村20間新房主體、峰頭新村一棟主體和65間地梁建設、杉腳46戶主體建設、橋頭新村33間新房主體、客寮新村8間新房一層和22間地梁建設、楊美新村場地修整以及馬鋪新村、泮坑(三期)規劃方案。
事實上,新村造福工程的成效不僅體現在改變群眾生活條件、增加群眾收入等方面,還成了精準脫貧的助推器。馬鋪鄉新村建設堅持與扶貧開發、新型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有效銜接,配套做好異地集中安置小區的水、電、路基礎設施,協調解決好教育、醫療、土地調整、住房建設等問題,確保群眾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從土房到樓房,從“憂居”到“宜居”,馬鋪鄉通過積極穩妥地推進新村建設補齊民生短板,唱響生態宜居建設“新歌聲”,讓群眾安居樂業的夢想變得觸手可及。行走在馬鋪田間大地,一幅幅“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越來越多的農民群眾得到美的享受,過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