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網訊(陳可姍 下河鄉黨政辦供圖)初秋時節,走在云霄下河的每個角落,往昔的舊村落,如今有了大變樣:產業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黨建扶貧、光伏扶貧、處處給力。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從2014年底的4596人減少到1042人,減貧率達74%。

曬著太陽能賺錢
“下河村是福建省的省級扶貧村,以往村財收入全靠鄉里的財政轉移,自從屋頂上安裝了太陽能發電板以后,每年將會有5萬元左右的光伏發電收入。”下河村書記蔡勁松說到。
把發展光伏產業和脫貧攻堅捆綁在一起,是下河鄉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摸索出的一條新的扶貧之路。結合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等特點,下河鄉駐村扶貧干部和鄉黨委一班人從多種脫貧產業發展模式中反復進行對比和論證,最終選定通過發展光伏產業作為增加村財收入的突破口。
“摒棄‘等靠要’的思想,讓光伏發電發揮出積極的‘造血’功能,使貧困村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曙光。”下河鄉黨委書記朱光勇介紹到。
無獨有偶,同為貧困村的石屏村也結合當地實際,將光伏產業作為村財增收的重要模式來抓,并且把太陽能發電做成了“屋頂銀行”。
扶持一個村,帶動一個鄉。下河鄉在總結前期有效經驗的基礎之上,考慮下一步將對6個貧困村安裝分布式光伏,探索建立光伏發電收益分紅長效機制,切實讓精準扶貧產業由點到面,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青山綠水間走出一條致富路
“以前一天都看不到一輛車,現在車多得跟城里一樣!”一大早,下河鄉下河村的蔡老漢,看著自家門前排成兩列的汽車長龍感慨到。
而村民蔡文杰則迎來了最忙碌的周末。在接受相關部門開辦農家樂的培訓后,蔡文杰在自己家里開起農家樂,為游客提供服務。現在每個星期都有上千名來自廈漳泉地區的自駕游客到下河采摘楊桃,蔡文杰的農家樂也變得越發熱鬧。
車子來了,游客來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來了。
下河村“第一書記”張翊寧告訴筆者,下河村給他的第一印象是村里遍地垃圾,污水、糞水橫流,河道內雜物堆積成山,整一副臟亂差的景象。
來到下河村后,為給村民找出一條切實可行的致富路子,張翊寧和同事們因地制宜找對策,向上爭取資金建設楊桃公園和生態護岸,同時加入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行列,大大地提升了整個下河村的品位。昔日云霄人口中的“學區”,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景區”。
下河鄉自2015年鄉村旅游開發啟動以來,把發展旅游業放在突出位置,將其作為推動創新發展,助力脫貧攻堅的新興產業來培育,突出因地制宜,著力做好“山水”及“特色”文章,建設下河楊桃生態觀光園、七高際旅游景區,形成下河—車圩—梅林—七高際旅游精品路線,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沿線群眾收入大幅增加。

楊頑意 拍攝


昔日“地攤貨”成今日“伴手禮”
“以前的楊桃品種不好,都是酸楊桃,收成的楊桃又酸又澀,只能用來腌楊桃水,擺在地攤上,一斤幾毛錢都無人問津。現在好了,省里面的專家來為我們改良了品種,縣里、鄉里也為我們村里的楊桃加大宣傳包裝力度,下河楊桃現在有了自己的品牌,價格也提升上去了,昔日的“地攤貨”變成今日的“伴手禮”,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65歲的村民蔡老漢在自家的采摘園樂滋滋地向筆者介紹到。
如今,村子里的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得紅紅火火,楊桃鮮果、風干楊桃、楊桃罐頭、楊桃飲料等特色產品銷售火爆,電商平臺運營火熱,村民們的致富方式越來越多樣。
下河村村主任蔡龍海告訴記者,他們的“扶貧經”就是依托地方特色和資源,給村民們找到致富發展的路子,幫村民們搭建起銷售的渠道,引導村民改變發展觀念,讓村民們主動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下一步,下河村將根據當地資源和市場變化,著力構建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銷一體化相結合的新型楊桃產業經營體系,形成“一產接二連三”格局,讓村民們能從這片土生土長的故土上,開拓出發展致富的可持續道路。
產業項目到戶,轉移培訓到戶,扶貧保險到戶,幫扶措施到戶。“輸血”“造血”并舉,精準扶貧扶根。下河鄉積極探索扶貧新路徑,增強扶貧內生力,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轉變,多點開花,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挺起了“腰桿”,走上脫貧致富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