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網訊)題記:我們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
——毛澤東
這是一片貧瘠的革命老區,4.9萬人口中有219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是漳州市17個欠發達鄉鎮之一。
自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來自省、市的一個個掛職第一書記來到下河鄉,發現這里同時還是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這里的村民勤勞、善良、智慧,正在與貧困進行不懈的抗爭。
3年過去,這里的扶貧工作隊用“真情實意、真幫實扶、真金白銀”,讓村民告別了“吃水難”,新修的水泥路使這里與山外的世界暢通,貧困戶入股了村里的合作社,正在實現項目脫貧……
深情澆灌著“土地”,“種子”植根于群眾。情感與情感的交融、思想與思想的啟迪、力量與力量的匯聚,下河鄉9個貧困村脫貧摘帽的夢想,由此生根、開花。
情感與情感的交融
這里有 “地球彩帶”之稱的百里杜鵑、花美果艷的櫻桃花、鮮艷油香的油菜花、“春花秋實”的桃李梨花……這里不是美艷的公園,卻承載著外龍村貧困戶對未來脫貧致富的期許。

外龍村村民林素枝已經60多歲了,為了補貼家用,不得不外出打工。外龍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政在得知林素枝的家庭情況后,來到林素枝的家中鼓勵她到村里的人造花廠打工。
“聽村兩委說,您為了補貼家用,需要外出打工。現在村里的造花廠建好了,您可以不用出遠門,這樣家里也照顧的到。”
“是啊,我現在年紀也大了,老伴身體不好,不能干力氣活,平常一家人就靠我在外打零工貼補家用,有時要到較遠的地方,老伴中午吃飯就成了問題。”
“我跟廠里面說好了,只要您愿意,明天就可以去廠里上班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難也可以跟我說說,我會盡力幫助您。”
利用空閑的時間,一家一戶地了解情況,與他們交流,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問起外龍村38戶建檔立卡戶的家庭情況,楊政都能娓娓道來。
村民林惠珍告訴筆者,他們的第一書記有時間就和村民們在一起,及時幫助村民們解決各種困難,“他介紹我們就業、修村道、送錢送糧送衣被,自從來到村里后,我們脫貧就有了‘主心骨’。”
“不是外龍人卻和外龍困難群眾有共同語言,沒有基層工作經歷卻和百姓打成一片。”外龍村黨支部書記林寶炎說。
思想與思想的啟迪
初到石屏村時,第一書記馮俊勇很為難。“殘疾人多,單身漢多,因病致貧的多,因災致貧的也不少。這里山上沒資源,村民缺技術,脫貧沒項目。”馮俊勇說,千頭萬緒,扶貧工作難以理出頭緒。

這么多困難,什么困難最可怕?石屏村的老百姓說,天災最可怕。
“石屏村農業靠天吃飯,常常水旱災害并發,每年都要被洪水淹幾次,家家戶戶都特別窮。”既然沒辦法消除天災,就只能從防災減災下功夫。在了解石屏村的情況后,馮俊勇和村兩委一致認為,想要改變石屏的面貌,就要先從整治王公溪開始。
說干就干,馮俊勇向上爭取資金70萬元,對穿石屏自然村而過的王公溪進行綜合整治,解決災害天氣農田受淹問題,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同時,在馮書記的積極爭取下,石屏村爭取到資金100多萬用于排澇渠建設、現代農業基地滴灌、噴灌設施等農業水利項目建設,惠及石屏村一半以上人口。
“自從馮書記來我們村之后,道路通了,路燈亮了,水災也減少了,我們種植的果蔬再也不擔心被淹了,收入也就增加了。”村民江財教高興地說到。
沐浴著水利扶貧的陽光雨露,石屏,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呈現出生機與活力,升騰起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明亮曙光。
力量與力量的匯聚
從1塊錢一斤都銷售艱難,到如今的3塊錢還供不應求,這就是小小的楊桃在下河鄉下河村上演的“升值記”。
然而,剛到下河村時張翊寧卻發現下河村作為云霄楊桃種植“第一大村”,楊桃銷售卻很艱難,價格也不高,擺在地攤幾毛錢都無人問津。張翊寧明白,此時的下河村面臨著多數農村地區的共性問題,一方面守著優質天然的農產品,另一方面銷路不暢、價賤傷農,嚴重制約著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

面對這一現狀,張翊寧坐不住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調查,他發現交通不便利、市場信息閉塞、銷售方式單一等成了阻礙下河楊桃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張書記帶領村兩委積極作為,向上爭取資金,硬化道路,平整土地,完善相關基礎設施,解決了果農種植的交通問題。在解決下河村楊桃銷售問題上,張書記清楚地知道,要改變農戶的傳統觀念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他下大功夫,夜訪入戶,與村民們拉家常,將銷售的新理念灌輸給他們,鼓勵村民加入合作社。在他不懈的努力下,加入合作社的村民越來越多了,他們也開始主動去轉變傳統觀念。與此同時,張書記與村兩委協商,發揮下河楊桃協會的作用,及時、準確將市場需求、價格走向等信息收集、分析并分享給各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及農戶,并主動抱團銷售,進一步提高產品的議價能力,實施“互聯網+戰略”,積極構建楊桃網絡營銷體系。
實現盈利的最大化。
“自從扶貧干部來了以后,把新的銷售觀念也帶來了。現在下河楊桃的銷售渠道暢通了,名聲也打響了,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楊桃賣不出去了。”下河村民蔡老漢樂滋滋地說到。
每兩年都會有一批新的掛職干部來到這片土地上,為下河鄉精準扶貧注入新的血液。他們用深情感化著這里的民眾,用智慧帶動著這里的人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用責任訴說著種子和土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