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網訊(許穎 圖/文)他是一名普通的農民黨員,10年來憑著對黨的事業的耿耿忠心和對人民群眾的拳拳之情,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他用無私奉獻、勇于拼搏的精神詮釋著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最美形象,他,就是火田鎮圓峰村黨支部書記何秋金。
圓峰村是火田鎮最邊遠的革命老區村,雖然有豐富的山林資源,但村民常年務農,經濟較為落后,沒有走上“靠山吃山”的新路,這可急壞了當時剛當上黨支部書記的何秋金。憑著多年做村干部的經驗,何秋金知道,要使圓峰村脫貧致富,必須把思路轉移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上來。村黨支部經過大量調研,決定從種植鐵皮石斛入手,可老百姓怕賠錢,沒有人敢種。
“剛開始有很多群眾不理解,也有很多群眾過來參觀過后說,這種鐵皮石斛不是種在土地上,而是種在半空中,能活嗎?”何秋金說,他能理解群眾的顧慮,他要做的,就是讓群眾看到種植鐵皮石斛帶來的收益。“三年后種植的鐵皮石斛采收了,又撞上那一年的好價錢,每斤可以賣1000多塊錢左右,一畝又可以收到1000到一1200斤的產量。算一算,一畝可以收成100多萬。”


有了這個成功的案例,村民們轉變了意識,開始爭先恐后地找何秋金,說要入股,或者讓何秋金給他們提供種苗去培育。就這樣,云霄縣金和榮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村民的歡呼聲中成立了起來。目前,圓峰村石斛基地累計投入資金近500萬元,年產值近600萬,帶動輻射100戶農戶致富,創造500個就業崗位,現今種植鐵皮石斛已經成為了當地百姓的“致富習慣”。
然而,只有經濟上去了,這可不行。新農村建設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發展民生,一條腿發展經濟。何秋金是這么想地,他也是這么做的。
祥和新村便是何秋金精準扶貧、造福群眾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圓峰村多方爭取資金,先后投入近230萬在該村建設農民文體公園、溪坪洋攔河壩工程、上安自然村800米生產道路硬化等民生工程,還實施土地復墾項目,改善村容村貌,還解決了村民無地耕作、村財無收入的問題。
“書記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消除交通問題,以前下雨步行都很困難,現在不僅路通了,還建了公園,老人們出來散散心、走走路,聊聊天,這都是很好的。”火田鎮祥和新村村民老羅激動地說,“不僅如此,書記還著力解決了我們的用水問題,以前下個兩三點雨,水就變成黃泥土,現在自來水都供到我們家里,用水很方便也很放心,這都要感謝我們的書記,好書記!”
十年村支書,十年辛苦路。可何秋金總說,這條路雖然辛苦,但一路走來,心中裝的更多的是幸福。

“我當了十年的書記,第一我覺得很滿足,很知足,然后就是感謝黨給我這個平臺,給我一個機會,能為我們群眾創造一些財富,帶他們生活得更好。”何秋金微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