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句值得反復品味的洪鐘大呂之言。
3月12日,習主席在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堅持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解決練兵備戰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抓實戰化軍事訓練,加快提高我軍戰斗力。”
“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負戈”,軍隊存在為打仗,軍人生來為戰勝,練兵備戰是軍人的主責主業。軍力邁入世界一流,戰力常常“爆表”,這是我們的追求。然而,沒有任何事業和夢想,能夠輕輕松松實現。對于飛速發展、復雜多樣、高“難度系數”的練兵備戰,更是如此。
哲人說,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練兵備戰工作中的突出問題,猶如那個讓我們煩惱的沙子。不解決掉這些“沙子”,怎能在提高戰斗力的征程中“擊鼓催征穩馭舟”?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1954年,面對加強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急迫提高軍隊練兵水平的呼聲,毛主席帶領軍隊開始了軍銜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那年,眺望滄海,他寫下氣魄恢弘的《浪淘沙•北戴河》這首詩,仿佛在借喻著改革所能產生的動能!這股動能,可謂“力拔山兮氣蓋世”!
“我們要樹立向改革要戰斗力的思想!”“讓一切戰斗力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習主席在不同場合強調用改革的思路和辦法,提高對練兵備戰的貢獻力。統帥之言,振聾發聵!統帥之思,由來已久!
仿佛是歷史的輝映,兩位偉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解決練兵工作中存在問題、抓好軍事訓練的“鑰匙”:改革的思路和辦法。
領悟和用好這把“鑰匙”,就能真正“通關”練兵備戰、打開勝利之門!

持續破和平積弊,強化為戰導向——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練兵備戰,首先要樹立“戰”在心中的標準,向這些“心中賊”宣戰:虛榮功利、麻痹懈怠、貪圖安逸、安享太平……
和平積弊,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能使一支曾經摧枯拉朽的軍隊變得武備廢弛,能讓一柄寒光四射的利劍變得銹跡斑斑。不破怎么行?不改怎么行?
這輪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為戰勝戰,通過塑造現代高效的組織架構,改變作戰指揮、組訓方式、訓練方式,助推部隊戰斗力“闖關升級”。

二戰前,戴高樂預測到“突擊力”將成為主導戰爭的新型戰斗力,提出法軍應迅速通過“眼光長遠式思路”的改革,破除當時普遍存在的“驕傲自滿情緒”,進而通過高強度訓練打造一支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
令人唏噓的是,在法軍保守派眼里,“機槍+鐵絲網+塹壕”永遠是制勝利器,他們主張人事改革,而非戰力改革。“膚淺的改革、半拉子訓練”的法軍,讓身患“和平病”的法軍在遭遇風馳電掣的德國戰車時,“塌方式”潰敗。
“兵不閑習,不可以當敵”。我軍30年沒有打仗了,曾幾何時,思想上不想打仗,訓練中脫離實戰,演練編腳本、搞擺練、背臺詞、設炸點等和平積弊,侵蝕這支軍隊的戰斗力。
深入抓好練兵備戰,就必須來一場“和平積習大掃除”,真思戰爭憂患,立起為戰導向,改掉一切不務戰的偏差,讓練兵備戰的思想不“游離”、精力不“散光”,就能使戰斗力活力迸發!

持續破各行其是,強化聯合集成——
二戰后,艾森豪威爾曾說過一句有名的話:“地面、海上和空中作戰各行其是的時代已經結束。萬一我們再次陷入戰爭,我們的所有軍種將會擰成一股繩,群策群力,共同作戰。”
這句話的背后,有他擔心的軍兵種封閉自守、煙囪林立、聯合不起來等問題。此后,美軍為促進聯合作戰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現代戰爭時空特性已發生重大變化,多維戰場空間融為一體,戰略、戰役、戰術行動界線趨于模糊,單個戰術單元“單槍匹馬”的成功開始鮮見。

簡單地說,信息系統分立、不聯通、不配套、不集成等問題,遲滯的是整體戰力。打通壁壘,強化信息系統集成,優化整個作戰體系的協同方式、工作流程及工作組態,是最佳“CP”選擇。
進入“戰區時間”的人民軍隊,在聯合指揮、聯合行動、聯合保障上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練兵備戰中“形聯神不聯”“表聯里不聯”“力聯心不聯”等一些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制約著聯合作戰能力生成提高。
“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解決這些練兵備戰中的難題,某戰區通過深化工作模式改革,制定完整的“戰備路線圖”,確定系統元素的協同方式、工作流程及工作組態,實現了最佳運行效果。
窺豹一斑,這樣的方法和思路,值得借鑒!

持續破隨意任性,強化依法治訓——
習主席深刻指出,“在信息網絡時代,戰爭過程日益科學化,軍隊建設、管理和作戰行動更加強調標準化、規范化、精細化。”伴隨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軍事法規的“立、改、廢、釋”全面展開,《國防交通法》《武器裝備管理條例》……一大批備戰急用的制定規定應運而生。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僅中央軍委就頒布軍事法規40多件。深入推進依法治軍、從嚴治軍,讓軍隊走上法治軌道,是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這種思路和辦法,也適用于練兵備戰,就是要強化訓練中的法治思維。
今年年初,我軍首批新軍事訓練大綱正式頒發的新聞,一時刷屏網絡。
有評論說,這標志著新體制下軍事訓練內容體系構建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為新時代軍事訓練提供了重要法規遵循。網友更是直言:“改掉隨意,依法治訓”。
法與時變,禮與俗化。現代戰爭的形態、作戰方式和制勝機理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軍事訓練也在全面轉型之中,迫切呼喚與之相匹配的訓練法規體系。如果,法規滯后于戰爭,練兵備戰就會偏離實戰。

這兩年,軍委、戰區和軍兵種機關均設立專職訓練監察機構,建立軍事訓練監察體制,完善了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管理模式,構建起“軍委—戰區和軍兵種兩級監察、戰區內各軍兵種按職監管、部隊院校抓好落實”的工作格局,推動實戰化訓練更加正規有序、科學有效。
“但立直標,終無曲影。”堅持用好改革中的法治思維,將給練兵備戰帶來更多碩果!

持續破封閉自守,強化共融共享——
兵強方可摧敵,國富才能養兵。戰爭從來都是綜合國力的比拼與較量。
經過長期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提升,國家、社會的全部經濟、技術、信息、人才等資源,為軍隊建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條件。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這輪改革,把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作為一個重要突破口,打破軍民二元分離結構,打破軍隊自成體系、自我保障的建設模式,努力形成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近年來,我們在軍民融合上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練兵備戰受益其中。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民參軍”渠道還不夠暢通,“軍轉民”機制還不夠健全,相互融合的領域和范圍需進一步拓展,不愿融合、不會融合的問題比較突出。
軍地協調、需求對接、資源共享機制,武器裝備發展深度融合,軍地人才雙向培養使用……這些大功夫、細功夫、深功夫做好了,必將成為練兵備戰的強大“助推器”。
恩格斯說:在戰爭中,“時間就是軍隊”。在建成世界一流軍隊的征途中,注定是一場練兵備戰的爭先賽,我們惟有只爭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