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平,地處福建北部、閩江之源,是福建開發最早、面積最大、農業資源最豐富的一個市。自古以來,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每年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占全省2/3。正因為如此,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南平的經濟總量一度位居全省前茅。
但南平的農業經濟也因此留下了兩個極深的烙印——粗放型的小農經濟、單一種植結構的計劃經濟。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經濟發展從長期短缺轉為相對過剩,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伴隨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閩北傳統農業原有優勢逐步削弱,“三農”問題日顯突出。
“閩北農民長期以種糧為主,他們習慣于‘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是自己的’的體制,面對當時的農經結構調整,他們一下子無所適從——種什么?怎么種?種出來怎么賣?……全是‘問號’!”時任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潘劍才說。
1997年,南平市平均每畝耕地產出僅為1185元,低于當時全省1592元的平均水平,僅約相當于另一農業大市漳州的1/3。
粗放型農業只能提供粗放型產品。1997年,南平市場上本土柑橘均價五分錢一斤,還賣不出。而那時從日本進口的紅富士蘋果,六元一斤,還供不應求。
這便是那個時候南平“三農”的現狀。
2002年8月,習近平在發表于《求是》雜志的署名文章《努力創新農村工作機制——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中,對南平的“三農”問題總結道:“農業長期以糧食生產為主,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產品賣難問題突出,市場價格長期低位運行,農村經濟增長緩慢;廣大農民希望農業科技能夠幫助他們盡快走上致富道路,而當前的農村科技推廣網絡殘缺不全,陷入困境……”
如何擺脫困境?關鍵還在做活“人”這篇文章。
1997年,習近平在南平市調研“三農”時,敏銳地提出,在脫貧致富奔小康過程中,要把科技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實現農業現代化要靠高素質的農民,農民素質低下,什么事都難辦,也不可能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的希望和擔憂都在農民素質是否提高!”習近平說。
1998年,持續11天的大暴雨造成閩江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閩北農業生產雪上加霜。
洪災造成了近76億元的損失,相當于當時南平市十個縣(市、區)五年的財政收入總和,其中農業損失32.51億元。更糟糕的是,六七十年代建設的農業基礎設施毀損嚴重。
預期之中的時代變遷,意料之外的自然災害,把南平徹底推向了“十字路口”。
1998年10月20日至23日,習近平再訪南平,調研災后重建工作。
“習近平同志先后走了武夷山市、建陽市、建甌市和延平區,經過調研他發現,在災后重建的過程中,閩北農業科技應用水平不高、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滯后、農民素質有待提高的問題愈發突出?!迸藙Σ耪f。
調研期間,在建陽出席全省農科教結合示范區(縣)對口聯系共建工作座談會時,習近平指出:“農業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要把科技興農作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不斷提高農業科技含量,以此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發展農業的現代化?!?/p>
“必須把農業和農村經濟增長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習近平“問診”南平后開出的“藥方”,說的是科技之于農業的作用,點醒了南平的決策者。
“科特派”的“種子”,就此播下。
內容節選自《閩山閩水物華新 習近平福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