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還沒亮透,上游沿江村落的鑼鼓就響了。五月初五的卯時,龍舟下水,敲著鑼鼓在江上巡游。船到沿江幾處河段,鞭炮噼啪炸開,粽子噗通噗通投進水里,紙箔燒起來,青煙打著旋兒。這叫“獻江”或“祭江”。江面還蒙著薄霧,這動靜就破開了端午的頭一道口子,順著水流往下蕩。
晨霧漸散,江面灰青,軟軟地流。水汽裹著草木清氣,蕩進街巷,撞上灶間初沸的粽香。這味兒,是漳江的呼吸,年深日久,入了云霄人的基因,也浸潤著關(guān)于傳統(tǒng)佳節(jié)的古老記憶。
江邊棧道喧騰。婦人們蹲在水邊,青棕葉在江面浮沉。江水濯葉,也映著她們的手。這江水,這雙手,這粽葉,共同包裹著漳水滋養(yǎng)下的豐足滋味。粽葉的清香與江水的微腥交融,是云霄端午最本真的前調(diào)。
街邊巷口熱鬧起來了。隨處可見,家人圍坐,巧手翻飛,他們將粽葉旋成漏斗,填入糯米、香菇、五花肉、油蔥頭……然后緊緊裹扎成棱角分明的三角。粽葉在大家手中服帖順從,仿佛自帶著生命與記憶,將那些咸香豐腴牢牢封存,也把節(jié)日的期盼和祝福打包在里頭。手上動作不停,口里閑話也不歇,瑣碎言語間流淌的,是過日子的實在滋味。
日近正午,江面更闊的中游地帶,人潮已聚成了堆。這是端午正時大祭,場面比上游更盛。兩岸人頭攢動,屏息。龍舟昂首,彩鱗在日頭下晃眼,倒影投入湯湯漳水,如同潛龍欲飛。
云霄龍船歌,省級的非遺,便在這血脈賁張的激流中迸發(fā)出來。歌者立船頭,面向江水,張口便唱。調(diào)子悲亢,是千年傳下的,悼那沉江的詩人。詞是即興的,帶著水氣、土腥,把鼓勁、祈愿、眼前的熱鬧,都揉進這蒼涼的腔里。鑼鼓追著浪,那悲愴又雄壯的歌聲在水面上滾,漳江水仿佛也被這老調(diào)子撼動了,應(yīng)和著。岸上人的心,跟著顫。
這些年,調(diào)子也添了新聲。挖掘整理時,加進了號子?!皠濤埓?,喊起來!平安順,家和諧!齊打拼,發(fā)大財!”這些新詞兒,帶著現(xiàn)世的盼頭,插在古老的悲調(diào)里,一唱一和,生出別樣的活氣。
競渡龍舟遠去,江面靜了。老者牽著孫兒踱到水邊,俯身掬一捧“午時水”——端午正午的江水,洗臉凈手,祛病禳災(zāi)。水珠從指縫滑落。江風(fēng)過,那悲調(diào)混著新號子的余音,在岸邊紅磚古厝的檐角間打轉(zhuǎn)。
日已落,人散盡,龍舟歇了,漳江復(fù)闊。那沉雄又帶新調(diào)的龍船歌,化進了水紋風(fēng)聲里,兀自低吟——它不用記,只要漳江水在流,岸上炊煙在飄,這承著古愁今愿的調(diào)子,就像江邊草,自個兒長著。
江心一只空粽葉漂著,像小小的青舟,裹挾著千年不散的深情與眼下的盼頭,悠悠蕩蕩,順?biāo)?,漂向海的方向?/p>
它漂遠了。漂進血脈相連的夢里,漂進一水同源的月明中。只留下母親河不倦的淺唱,日夜吟哦著兩岸共有的江海,共有的煙火,共有的……長長的念想。
作者:方曉敏,筆名墨方,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高級研學(xué)旅行指導(dǎo)師,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建省家庭親子閱讀推廣達人。科普故事作品“書小貝奇趣游”叢書入選《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贰捌孥E”童書大賞評選的“最值得推薦的50種童書(冬季版)”,并榮獲2023、2024年度華東地區(qū)優(yōu)秀教育圖書二等獎,以及2023年度福建省優(yōu)秀科普圖書評選活動二等獎。
來源:云霄縣文聯(lián) 云霄縣作協(xié)